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 山东工人报 > 城市 > 青岛 >

他把生命留在了乡村振兴一线——记胶州市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

编辑:admin 时间:2019-08-02
导读: 我其实就是个庄户人,上学的钱都是乡亲们凑的,没有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这个年龄还能干几年?杨照清,胶州市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北赵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他把生命留在了乡村振兴一线 大哥,还能那么急?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
“我其实就是个庄户人,上学的钱都是乡亲们凑的,没有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这个年龄还能干几年?”杨照清,胶州市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北赵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他把生命留在了乡村振兴一线 
 
“大哥,还能那么急?”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副队长、邰家村第一书记陈泊友每次见到杨照清,总是这么说。杨照清性子急,说干就干,忙起来就什么也不顾了。但很少有人知道,高血压、糖尿病已跟随了他很多年。在硬化村庄道路的施工现场、在鲜果即将上市的采摘大棚、在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奔波路上……村干部和村民多次看到他脸色蜡黄、汗珠不断往下滴。大家劝他休息时,他总是以各种借口掩饰,悄悄躲到无人角落从兜里掏出备用药服下,继续忙碌下去。就在去世之前的一个星期,他还在跟村干部商量说要帮着贫困户赵友海家买上过冬燃煤,谋划着来年开春要帮村民张大娘家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联系医生,惦记着困难户赵春田家的小儿子身体康复情况……
 
杨照清,山东省胶州市总工会一名主任科员,2018年4月开始驻村扶贫,担任胶州市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北赵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看履历,杨照清挺平凡,一辈子扎根基层,但在杨照清的平凡中,又有着许许多多让人心生敬意的不平凡。
 
2018年11月2日晚21时,因突发心肌梗塞,杨照清猝然离世,年仅55岁。他去世后,除了家人同事,他帮助过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学生、农民工……200余人自发赶到殡仪馆为他送行。
 
“这么好的干部,正当盛年,怎么突然就走了?”杨照清,这个鞋子上沾满泥巴、笑声爽朗、没有架子、见了乡亲们嘘寒问暖的基层干部,给大家留下了不舍,留下了疑问,留下了扶持村庄发展的好思路,却让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乡村振兴的一线。
 
“让我弥补一下愧疚之情、尽一点感恩之心吧。”
 
2018年4月,胶州市委选派干部到基层村庄任职第一书记。他第一时间报名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条件最差的村庄。身边的领导、同事考虑到他的年龄、身体状况,劝他慎重考虑。
 
“我其实就是个庄户人,从小农村泥里生泥里长,上学的钱都是乡亲们帮我凑的,没有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这个年龄还能干几年?我一定要抓住在村里工作的机会,弥补一下我内心的愧疚之情,也表达一下感恩之心!”他用这番话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最终如愿挂职胶北街道北赵村第一书记,还担任由12名第一书记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他在胶州市总工会的同事,也是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成员、王家庄村第一书记杨德华说:“我明白杨书记的心理,大家都一样,年龄这么大了,本可以清闲一点,但还是愿意跟老百姓打交道,跟大家有感情。每做成一件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初到村庄,看到街头慵懒地晒太阳的村民、愁眉苦脸的村干部,想到热火朝天、翻天覆地的外面世界,他决定:“治穷先治脑”。
 
他多次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胶南合作社学习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到潍坊寿光、临沂费县、青岛上合峰会农产品专供基地、胶莱绿村农产品合作社等地学习考察,拓宽视野,还特别带村民们参观了京东物流园,学习电商的相关知识,激发村干部和村民想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觉悟和意识。
 
趁热打铁,杨照清带领村里一班人反复讨论,制定了《北赵村乡村振兴计划》,为村庄发展理清了思路,把留住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作为主打方向。动员村民流转土地400亩,引导村民发展大棚时鲜果蔬旅游采摘。
 
承包大棚12年的村民赵友超回忆,杨照清到村庄走马上任的时候已是4月末,大棚果蔬上市在即。“他说干就干,立即落实,带领村民修整大棚、拍摄照片,帮我们找关系做宣传。”赵友超说,“我看到每天那么多人到大棚里采摘、购买果蔬,当即对杨书记竖起大拇指,我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庄稼地里还能‘长’出来这么多钱。”
 
“原先只是单一地搞‘种植——批发’,赚不着什么大钱。杨书记帮我们改变了思路,保守估计,每个大棚的收入得翻三番。”村党支部书记赵明传说。
 
熟悉杨照清的人知道,他常把“组织上只给我两年时间,我每一天都很宝贵,必须一天掰成两天用”这句话挂在嘴上,也就是靠着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虽然在北赵村仅工作了半年多时间,但村庄的变化却让村民记在了心上。
 
这半年时间,他主动挑起扶贫重担,指导贫困户赵新传经营了3亩西红柿大棚,多方帮助拓展销售渠道,年收入超过10万元,带动10余户村民致富;他积极协调联村局长、联村党员企业家、联村组织指导员到村指导帮助工作,多方争取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改善;他还指导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协调争取文化部门配备了2万元的书籍,建立村庄图书阅览室,联系市职工艺术团进村演出13次……
 
“半年的时间能干这么多事,我们以前真不敢想。”赵明传说。
 
“他是我们的好队长、好大哥。”
 
“进了一个队就是一家人。”杨照清常把这话挂在嘴边。每布置开展一项工作,杨照清都从全队、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30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教授给年轻队员,把工作队拧成了“一股绳”,不让一名队员掉队。
 
他带着全体队员到12个派驻村庄轮流观摩,先后4次对村庄发展进行集体会诊,指导12个村制定了村庄2年发展规划,列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每周一调度、每月一总结,积极推动各派驻村庄工作齐头并进、多点开花。
 
在每周例会上,得知西丰村建设文体小广场缺少资金,杨照清当即表示将原本准备在自己所在村建文体小广场的修缮资金先用在西丰村。西丰村第一书记赵国感动地说:“杨队长,这样你们村的建设不就落后了吗?”杨照清笑着摆了摆手,“什么你们村我们村,这是咱们整个工作队的事,你们村先平整了地,你们应该先建,我们村肯定会后来赶上。”
 
“杨书记当时找我,说赵国是位年轻同志,我们当大哥的应该多帮忙,文体小广场就让他们先建吧。我们要创造条件让这些年轻人在村里的工作快速打开局面。”杨德华说。
 
如今西丰村的小广场已经举行了3次秧歌表演,北赵村的小广场修建工程也即将开工,然而杨照清却再也看不到村民们在小广场上轻快的舞蹈和欢乐的笑脸。
 
作为工作队中年龄最大的同志,杨照清没有因为年龄原因懈怠工作,“我们不但是镇街次序排第一的工作队,更要争当名副其实的第一工作队”。“争第一”几乎成了杨照清每周工作例会上的“口头禅”。在他的带动下,全队12名第一书记,3人进入党建网年度考核积分前10名,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成功转化,积极争取周边3个村庄列入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个村评为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水牛村是一个出了名的“乱村”,第一书记高新明一上任,面对村庄混乱的局面一时无从下手,杨照清就带着全体队员一起搞调研、出点子、找对策,在前期组织联建的基础上,以化解村庄历史遗留问题作为突破口,让村民重新拾起对村干部的信任,一举破解了困扰水牛村15年的“顽疾”,过去的“后进村”蜕变成了“后劲村”。像水牛村一样,东丰村、和睦屯村、邰家村等村庄的第一书记,都在杨照清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村庄实际找到了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北梁村第一书记孙洪扩由衷地感慨:“他是我们的好队长、好大哥,跟他在一起工作,我们有干劲、很幸福!”
 
他心里装着百姓、装着责任
 
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前,杨照清先后在胶州市瀛海镇、铺集镇、胶州市总工会任职。
 
铺集镇党政办主任张志城感叹:“我永远忘不了他在乡镇工作期间,带领工作人员仅用1周时间就完成960亩土地、6户企业和居民、2万平方米房屋的征迁工作。不管再苦再难,他都不言语。”
 
“他干事不含糊,风风火火地,有时候在单位走廊里碰到他,急火火一句话就往企业跑了,那会儿他在工会是负责为职工维权的。”杨德华说。
 
每当看到职工特别是外来农民工,遭遇加班加点、延发工资、防护不到位导致职业病等不公平待遇时,杨照清屡屡感叹:“维护职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我们工会人的天职。”
 
为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好职工服务工作,杨照清一头钻进专业书籍,带队到浙江、江苏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并从体制、机制上深入思考,运用法律准绳、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核心,倡导并推行柔性维权,酝酿成熟了凸显工会作用、工企良性共赢、大局个人兼济的新型体系——“1880”维权服务体系,即在胶州市总工会设立1个维权服务中心,畅通“12351”职工维权热线;聘请8名职工维权律师,招募80名职工维权志愿者,分片对口联系服务1到2个镇办,对侵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问题,从源头上超前介入处理。
 
这一维权服务体系推行当年就啃下了一块“硬骨头”,让胶州市某钢结构有限公司100余名职工在回家过年前领到了拖欠的100.3万元工资。除此之外,对职工群众特别是农民工、临时工免费开展法律援助、法律咨询200多人次。
 
在杨照清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来自山西沁县的务工人员李剑锋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久久不愿离开。
 
李剑锋到胶州务工10多年,杨照清是他在这里唯一的“亲人”。2014年6月,他在车间工作时,被重物砸伤右脚,造成粉碎性骨折。当时他因个人资料不齐全无法报销医疗费和后续治疗费用。走投无路之际,他找到了工会,找到了杨照清。杨照清主动上门跟企业负责人商谈,协调党委政府,动员个人捐助,帮他渡过了难关。
 
青岛昌新鞋业有限公司职工赵师傅的妻子卧床,儿子失学,他又身患重病,巨额医疗开支让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杨照清得知后主动联系企业工会,通过职工互助医疗保险为他理赔2.98万元,帮他解了燃眉之急。得知杨照清去世,他悲痛万分。
 
在杨照清的告别仪式上,杨照清的女儿哭得像个泪人:“爸爸,我回来了,你为什么不等我看你最后一眼?爸爸,你醒醒啊!”
 
“等忙完了这阵儿,我要去看看在平度工作的闺女,我都快两个月没见她了。”去世前,杨照清曾这样跟队员们说。然而,胶北到平度仅短短的四十公里,因为太忙,杨照清始终未能成行。
 
杨照清离开了,他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北赵村,定格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定格在扶危济困的一线,定格在他深深爱着的乡亲、百姓心中。“我们跟他还没处够!”赵明传说。
责任编辑:admin
联系邮箱:sdgrb@sina.com 联系邮箱:sdgrb@sina.com Copyright © www.sdgrb.com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05018668号
Top